莫斯科战役,苏军大反攻为什么只推进200公里?不能一口气将德军赶出苏联吗?
一,莫斯科战役,苏军大反攻为什么只推进200公里?不能一口气将德军赶出苏联吗?
本身苏联损失就比德国大,这一波续力也只是强行给自己打了肾上腺素,自身从后勤到兵源到武器装备都不足,说简单点就是没后劲了,不然也不会在42年夏季依旧被德军打压着
1941年底的苏德战场,当德军准备一鼓作气攻下莫斯科时,却遇到了苏联140多年未遇的寒流。成千上万的德国士兵在寒风中被冻死冻伤,非战斗减员严重,更可怕的是坦克、飞机几乎全部失灵,战斗力降到了最低点。
然而,土生土长的苏军,以及远东战略部队的增援,战局发生了逆转。当苏军坦克冲过防线,德国人尝到了自开战以来首次失败的滋味。前沿指挥官不断地要求撤退,希特勒很快意识到,溃败不制止将会动摇整个战线。可撤退到哪里呢?
首先,德军撤退200公里的位置,是实施攻占莫斯科“台风行动”的出发点。也就是说,他们在该条战线上建立了许多战略支撑点和补给点,兵员,装备、弹药充足,更何况是以逸待劳,而苏军是疲惫之师。
其次,虽然德军的士气低落,但较高的战斗素养还是让他们本能的进行战术性撤退,比如:交替掩护撤退,按防御线撤退或者给对手制造障碍等等。当然,在希特勒的严厉命令下,撤退中的德军依然给苏军造成了大量杀伤,迟滞了对手的进攻。
最重要的是,苏军这次反攻的目的就是解除莫斯科的包围,从战术上讲,就是击溃战。虽然取得了歼灭对手50万的辉煌战果,但自身的战斗实力也消耗很大,补给也出现困难,在200公里停下来,是他们进攻的极限。
这个时候的苏德两军都已筋疲力尽。德军收缩兵力,建立了更加牢固的防线;苏军的攻击力也消耗殆尽,急需人员、武器装备的补充。而此时的希特勒在为没有预备队而犯愁,可国内的战争潜力已经基本挖空,该怎么办呢?
一场冬季作战,德方损失116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其陆军的精华,国内无法补充,只好从仆从国想办法。于是,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军队被整师、整师的招募,就连意大利也派出了9个师,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
希特勒凭着感染力极强的口才,只得一家、一家的“走访”,好不容易笼络了52个师,占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然而,这些良莠不齐的多国部队,并没有让德国将领们看在眼里,在他们看来,这些军队就是中看不中用。
当然,麻烦还不止这些。罗马尼亚与匈牙利派出的部队最多,但彼此“球大哥不理球二哥”,两国互相敌视,只得将他们分开使用;而意大利等国的军队也不愿听从德方指挥官的命令,更加反感他们插手管理自己的部队。
更让将领们受不了的是,这些军队士气普遍不高,战斗力不强,对作战命令相互推诿。常常惹得德方将领宁肯单独作战,也不愿与他们为伍。但是,眼下德国兵力不足,只能被迫接受,夏季攻势就靠他们了。
1941年底的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继而德意日三国签订《公约》向美国宣战。作为回应,包括美、英、苏和中国在内的26个同盟国签署了一项共同宣言,一致反对法西斯。
这些是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苏联1.6亿的潜在人口和美国强大的军事工业援助结合在一起,必将给局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必须趁着苏联还没有真正强大,迅速战胜他们。而这一次,他将目光盯在了斯大林格勒。
一是,随着轴心国的正式建立,作为“老大”的德国一定要通过一场胜利来确定自己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轴心国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以积极的攻势来配合盟国在其他战场的攻势,并摆脱莫斯科会战失败的阴影,重振全军士气。
二是,证明自己是个军事天才。基辅会战中他命令古德里安抄了苏军的后路,俘虏了66.5万人,让他一夜之间自感是一位军事天才。但莫斯科会战的惨败又将他打回了原形,他要通过夏季攻势,给那些被他撤职的将领们看看,他是如何指挥并获得胜利的。
当然,南线进攻,最重要的是夺取高加索地区的油田。既可以让对手失去这些作战急需的石油,又可以弥补自己部队的不足。同时,占领斯大林格勒可以封锁他们的物资通道,加速他们的灭亡。
巧合的是,看中这个地方的还有斯大林。在他看来,战争如果能继续下去,就必须保卫高加索的油田,斯大林格勒就变得十分重要。然而此时,乐观的他却想着如何先敌下手了。莫斯科保卫战后,国内普遍出现一种乐观情绪,上下都认为最危急的时刻已经过去,是该反攻的时候了。
首先,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统一阵线正式形成,让苏联拥有更多的拥护者。并且,美英两国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预示着更多的装备、给养都将投入到苏联战场上,这些都是进攻的物资保障。
其次,虽然美军参战,但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英美等国军队的表现十分糟糕,面对日军,只有招架之功。他们如此不堪一击,是斯大林没有想到的,现在日本与苏联依旧保持着中立关系,正是在盟国面前表现苏军强大的大好机会。
更何况,随着美国的军事和工业援助,苏联的军工业很快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现在可以说是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部队数量、装备,都超过了对手。他认为应采取主动出击,在1942年解决战争问题是有可能的。
他的想法遭到了朱可夫的反对,他认为,莫斯科战役只是击溃战,并没有伤及对手筋骨,对方的实力依旧不能小觑,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整,此时进攻胜算不大,应采取防御态势,逐步消耗对手实力是上策。
盲目乐观的斯大林自然不同意他的意见,最终还是命令南方方面军做好先发制人的准备。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了解对手情况,一厢情愿的基础上,随着夏季的来临,一场灾难也将接踵而至。
克里木方向的苏军接连发动了三次攻势,都没有突破对手防线,反而遭到了曼施坦因率领的装甲集团军的突然攻击。很快,刻赤被占领,17万苏军成为俘虏。到了6月,支持斯大林想法的铁木辛哥也在哈尔科夫方向发起了攻击。
殊不知,此时他的对面是聚集了100多个师的德军。结果3个苏军集团军被擅长闪击战的德军迅速包围,24万人被俘。这下,清醒过来的斯大林才明白朱可夫的话是对的,对手依然强大,不能盲目硬拼。
但领导永远都是对的,这次也一样。战后,西南方面军被撤销,铁木辛哥被降职, 10天后干脆被免职,替斯大林背了“黑锅”。所以,人有时候不能太得意,尤其是自以为稳操胜券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悲剧。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941年6月,德国悍然对苏联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三大集团军群携大批坦克、装甲车、飞机迅速侵入苏联境内,至当年12月份,德军俘获的苏军士兵已经超过了240万人,德国上下士气大振,并因此认为击垮苏联指日可待。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人意料。
德军入侵苏联
苏联酝酿反攻计划事实上,就在德国上下欢呼雀跃的时候,苏联方面却早已酝酿了反攻计划。1941年11月29日,苏联西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向斯大林亲自做了汇报,后者当晚便下达了反突击命令。可笑的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12月4日依旧得出了苏联没有能力展开大规模反击的结论,由此可见,德国人当时自大到了何种地步,而苏联红军随后的确开始大规模反扑,其加里宁方面军第30集团军率先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紧接着,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两翼均受到苏军打击。此时的德军受自身国力与特殊的气候条件所累,只得被迫撤退,几天后,古德里安下令德军原路返回,而希特勒更是下令让所有德军部队转入防御状态。
古德里安
苏军反突击行动,德军被驱逐数百里德军全面龟缩,苏联趁机大举收复失地,整个12月期间,苏军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克林、卡卢加等多座重镇,1942年1月份,德国又失去了莫斯科北部的加里宁地区,德军前线部队撤退至距离莫斯科100到250公里的地方,此后,苏德双方各有胜负,直至1942年4月,前线德军与莫斯科的距离也没有超过350公里,苏联既然已经开始大举向德军进攻,为什么不干脆将所有德军部队赶出国境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莫斯科保卫战
苏军未能持续追击德军之原因第一,苏联的大规模反击并未大量歼灭德军有生力量,苏军高层信心不足。
1942年4月,德军部队的确远离了莫斯科,但苏军采取的军事行动一共才造成50万德军士兵伤亡,反观苏联自身,却有70万士兵被伤或被俘,因此,莫斯科保卫战赢得重大战略胜利不假,但在战术方面,我们很难承认苏联技高一筹。这种情况下,苏联对德国仍然缺乏一战到底的勇气,前者当然不急于对德军穷追猛打了。
德军士兵
第二,希特勒强人做派,德军撤退有序。
苏军发起反攻的时候,德军的确是强弩之末,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军失去了最起码的战斗力。为了稳定军心,希特勒亲任陆军总司令,甚至连古德里安这类高级将领都被其免职,基于此,德国上下对希特勒均言听计从。元首训令:“任何人都不能在没有既设阵地的情况下擅自撤退,在哪个位置跌倒,就得在哪个地方打回去”,这种情况下,所有德军部队在撤退时都非常有序,他们将入侵苏联时的所有补给线全部变成了据点或要塞,与其说德军在撤退,倒不说他们在战略转移。因此,即便苏军大举反攻,面对德军时,他们也是在攻城拔寨,后者显然不是一溃千里。
希特勒
第三,苏联反击与德军战略失误有关,前者从远东地区调来的部队不足以继续支撑其向德军进攻。
由于希特勒坚持让中央集团军群分兵进攻苏联北部的列宁格勒与南部的乌克兰,德军对莫斯科的军事行动实际上在1941年9月份才得以正式展开,可没过多久,苏联境内就进入了秋雨季节,德军装甲部队在泥泞环境下的作战效率大打折扣,而随后的大雪及寒冷天气则造成了德军士兵大量减员。正因如此,苏联方面才能够重新组建第五集团军、加里宁方面军等部队,而朱可夫也才有精力打造第二梯队和预备队。与此同时,莫斯科市内调动了所有力量,民众踊跃参军,其民兵部队、工人营以及妇女组成的作战力量就达到了60万人,此外,红场阅兵后开赴前线也是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由此可见,苏联当时仍然是以驱逐德军为主要目标,前者发起反击行动只为暂时保全自身,而并未有全面击败德军的打算。
红场阅兵
第四,苏军士兵装备弱于德军,其配套设施、战术及战法完全不适合继续追击德军。
当时的苏联,既没有进行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也非常缺乏快速反应部队,据了解,苏军仅有的机动部队全部为骑兵或者坦克旅,这种组合在战役初期可以凭借灵活机动的优势迅速撕裂德军防线,但时间一长,其弱点也就暴露出来了,由于缺乏重武器,苏军突击部队很难持续攻击德军设下的一处处据点,而一旦后者的装甲集团军开来,苏军的骑兵只能撤往森林地带,其有限的坦克旅不仅无法与德军装甲集团群硬扛,更缺乏长途攻坚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苏军往往绕过了德军的很多火力点,并因此无法保证自己的补给线安全,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补给线都无法保证,苏军又怎能持续推进呢?当然了,苏联方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第二年开始,他们便陆续打造出了不少坦克集团军。
苏联士兵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是后者在欧洲战场上失败的开始,苏联广大军民因为这一场战役而士气大振,西方国家也因此对苏联刮目相看,就莫斯科这座城市而言,它不仅是苏联的首都,也是该国军民的信仰所在,试想一下,如果莫斯科被攻破了,苏联全国或许会一蹶不振,这非常不利于反法西斯战争,因此,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附近大打出手完全可以理解,至于为何没有继续追击德军?当时的苏联只能先求自保,如果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一再追击德军的话,很有可能丧失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战略优势。------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军武视界原创,严禁抄袭或搬运,违者必究!
从战略上来看,苏军在莫斯科的大反攻具备现代机动作战的所有特征,运用德军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经典钳形攻势对德军发起了反攻,矛头直指德军两翼的装甲集团军脆弱的突出部防线,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两翼发生崩溃,最终迫使中央集团军群全线发生动摇。不得不承认朱可夫的进攻计划无可挑剔,而且时机恰到好处,正好在德军刚刚耗尽了兵力兵器而不得不停止进攻时发起了反击,德军缺乏弹药、食物、燃料、预备队等一切,但是结果苏军是虽然击退了德军,但始终未能歼灭德军有生力量,没能将这场反攻发展成为战略上的胜利。
同后来苏军发起的一系列大规模战略进攻相比,莫斯科反攻中苏军最大的弱点就是没能组建一支强大的纵深突击力量,进行深远突击,如后来那些强大的坦克集团军等快速部队。1941年冬季苏军虽然能突破德军的防线,但是深入程度不足使前线的德军发生崩溃,反而让德军临时组建的预备队所击败,狭窄的突破口也让苏军无法将大量的补给运入其中,维持进攻部队的突击能力,这些脆弱的补给单位很容易遭到德军侧翼的打击。
1941年苏军机动部队大多是骑兵军和小型的坦克旅或者是两者的混合部队(骑兵机械化集群),骑兵部队尽管行动迅速,但是缺乏必要的重火力,无法对德军坚固设防的交通枢纽发起正面的打击,只能起到袭扰作用,一旦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赶来,这些苏军骑兵部队便只能退入森林,作用非常有限。而苏军坦克旅虽然具有较强的突击能力,但由于编制实在太小,持久性太差,在突击中很快便因过重的损失而失去进攻能力。1941年苏军的快速部队规模太小,无法像德军装甲集团军那样实施深远而又决定性的打击,苏军很快意识到这一弱点,在战争的第二年开始尝试组建更加强大的坦克军和坦克集团军。
苏军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攻坚能力的不足,为苏军步兵提供火力掩护的炮兵数量不足,弹药也很少,无法像后来那样进行空前的炮兵火力支援。缺乏重火力的苏军在对付德军坚固的支撑点时显得非常无力,损失也很大,苏军不得不选择绕过这些难以攻克的支撑点,但是这些支撑点往往都是道路的交叉点,苏军的炮兵和后勤补给单位却无法绕过,从而使苏军无法做进一步的扩张,对德军实施广泛的合围。许多情况下,苏军可能包围了德军一个师甚至一个军,但是却无法吃掉他们,使得德军能突围而出或者被增援部队解围,这些都说明1941年的苏军没有歼灭德军重兵集团的能力和实力。
大多数人没有说对,关键是有希特勒“救火队员”之称的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因为在当时莫斯科战役当中,主要是德中央集团军群承担攻打莫斯科的战略任务。而其一线部队的迅速溃败也是非常迅速的,根本不是什么斯大林决心不足,也不是苏军数量过少(在莫斯科战役以前,苏军统帅部已经组织起300万的预备役部队,只不过训练时间不够),更与希特勒的严令禁止后退没有关系。试想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以后,面对苏军凌厉的攻势,那一次没有希特勒的不准后退的命令,可那起作用吗?事实恰恰相反,能够及时撤退,保护自身的有生力量,避免被敌人包饺子,还可以继续与苏军周旋,最大限度地延缓了纳粹德国的败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面对苏军快速反攻,德军大规模的溃败,似乎失败不可避免,一泻千里可能成为事实。但是在向后撤退了200公里以后,德军及时站稳了脚跟。组止了苏军的继续推进,稳定了整个战线。就是因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薄克的缘故,因为当时已经没有时间向希特勒请示,薄克是经历过一战,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特别是防御战是他的拿手好戏,他面对来势汹汹的苏军,没有任何慌乱,一方面积极组织有生力量对苏军进行反冲击,不断削弱苏军的反攻力量。同时组建稳定的预备队,开拓出重型火炮打击范围的无人区,只要苏军进入其中,便没有任何顾虑(考虑到可能伤及自己的人)地进行打击。
另外,斯大林经过莫斯科战役以前的一系列失败以后,也总结了经验教训,不轻易地给希特勒钻空子的机会。他这时正变得小心谨慎,因为在他看来,任何过于冒进的行为,都会形成危险的战略突出部,如果没有其他苏军在其侧翼的保护,即有可能被德军反包围而吃掉。另外,要想进行快速反攻,必须得有足够的以坦克为主的装甲突击部队。而当时苏军经过一系列惨败以后,她所拥有的坦克数量已经严重不足,后续生产还需要时间。这也是阻止实现苏军大规模反攻的重要因素,总之,在当时1941年冬季的战略条件下,要想依靠苏军仅有的实力把敌人赶出苏联,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不现实的。
而后的事实也验证了我的猜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以前,本来斯大林似乎拿到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可这时的希特勒也从莫斯科的溃败当中缓过劲来,对部队进行了重新部署,对正面的苏军发起新一轮的,符合德国人战争模式的大开大合的进攻。这主要发生在南部战线上,德南方集团军群取得了骄人的战果。歼灭了高加索方面的苏军有生力量,使苏军南部防线几乎崩溃,损失惨重(俘获苏军30万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斯大林暴跳如雷,大骂苏联的将军们无能,把已经取得的大好形势过早地葬送了。战争的主动权似乎又回到了希特勒的手中,所以,这时的德军仍有能力对苏军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只有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德军的有生力量,特别是作为突击主力的坦克集群受到巨大损失。这时的希特勒才有所收敛,同时,斯大林手中所仓促建立起来的预备队,日益成熟,具备了实战的能力。这样才能为组织下一场大战进行准备,可以肯定的说。只有在1943年秋季发生的苏德双方之间的坦克大决战_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惨败以后,这时的斯大林才具备了把德军赶出苏联领土的真正实力。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爱游戏攻略网提供的莫斯科战役,苏军大反攻为什么只推进200公里?不能一口气将德军赶出苏联吗?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相关文章
相关资讯
- 腾讯网易小米三家的吃鸡游戏,哪个更符合当前手游玩家的喜好?(小米出的吃鸡游戏)
- 不只国米,后面还有一分之差拉齐奥,尤文形势真乐观吗?(意甲尤文拉齐奥)
- 几个玩家在同一个地图然后自己造城墙,兵队,建筑,然后可以去攻打别的玩家的游戏有哪些?
- 腾讯正版吃鸡手游出来后,《荒野行动》怎么样了?(荒野行动之前的吃鸡手游)
- 《荒野行动》手游端pc端频现机器人,是游戏要没落的节奏吗?
- 荒野行动男比女跑得快吗?男的是不是更容易被打中(男的体型大)?男女角色有区别吗?
- 《抢滩登陆》游戏,为啥有人说没有后续之作了,我很想玩此类游戏?你怎么看?
- 《王者出击》究竟是怎样的真人秀节目?(王者出击综艺视频完整)
- 4月份《荒野行动》全新版本即将来临,《荒野行动》还能重回巅峰吗?
- 王者荣耀单排上单该怎么赢得比赛?(单排上王者有什么技巧)